渤海所村,距懷柔城區25公里,是懷柔第一大村,現有1500余戶,4100多口人。據歷史文獻記載,唐朝末年,由于節度使叛亂,京北地區陷入戰亂,由幽州而來的靺鞨人幾經輾轉到渤海所一帶定居,并把這里作為躲避戰亂的理想之地,為世代牢記自己的故國和部族,他們便稱自己的住地為“渤?!?。明朝弘治年間在這里設立了“拱護陵京”千戶所,并建設渤海城池,布防千余人的軍隊,統管居庸關以東,慕田峪以西的長城隘口,擔負著內護皇陵,外防敵寇的重任。至此,渤海村完成了到渤海所村的演變,并一直沿用至今。
如今,舉世公認的“懷柔板栗”香飄海內外,在國際市場也赫赫有名。渤海所村所在的懷柔區渤海鎮,更是京郊板栗主產區之一。而渤海所村又是其中一個重要的代表,在這里,你千萬不要問村里老百姓“家里的板栗樹有多少棵?”這樣的傻問題,因為他們多會回答“那多了,數不清?!被蛘呋卮鹉恪昂脦兹f棵吧?!狈凑麄冏约阂矓挡磺?。幾乎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的板栗種植園。在九月中旬,走進渤海所村,你便走進了板栗的世界。
“懷柔第一大村”的東北味
因電視臺要在渤海鎮沙峪村的“明清板栗園”錄制節目,渤海所村74歲的劉有來和67歲的宋春德特別被邀請過來,作為栗農的代表,他們負責表演采摘板栗,而他們一張口說話,懷柔其他地方的人就說:“你們準是從渤海所來的!”
劉有來和宋春德就樂了,他們說以前也是,他們去懷柔其他地方,人家一聽他們的口音,就說“你們一準兒是渤海所的人!”
時隔1300多年后,如今的渤海所人是否為靺鞨人之后,他們自己都不太能說清楚,但渤海所一帶人們獨特的口音和方言,與懷柔其他地區的口音都不相同,是否為歷史遺傳下來的呢,還值得探討。
渤海所人說話有點像“東北人”,說話有彎兒,一句話的最后一個字拉長音,給人余音繞梁的感覺,“后音拉得長,聲調容易拐彎兒”渤海所村的人經過別人的指點,也逐漸意識到了自己發音的“不同”。渤海所村的村民任秀山說,他爺爺活到現在有100多歲了,任秀山小的時候,經常聽爺爺念叨:“我們是旗人哪!”他當時小,不得其解,長大后才明白,爺爺所說的“旗人”,其實意思就是“東北人”,因為清朝是從東北打入關的,爺爺為了“顯擺”一點身份才這樣說。
不過隔著1000多年的歷史,很多證據遺跡都已經湮沒無聞,很難求證。渤海所村人的生活習俗和文化風物,看起來也和懷柔的其他村子沒有什么區別。
據說,當年渤海城布防了千余人的軍隊,擔負內護皇陵,外防敵寇的任務。城內建有倉房,儲備糧草及軍械物品,至今這里仍叫倉胡同??梢钥闯?,以當時渤海城修建的規模和居住人口的數量,足可以和現在的一座城鎮相媲美。
任秀山有點驕傲地說,如今的慕田峪長城腳下的渤海所村,在歷史上就是這一帶人口密集之地。這也許是其之所以能成為“懷柔第一大村”的歷史淵源。
據懷柔區政協特邀文史委員魏明俊介紹,上世紀五十年代渤海古城被陸續拆除,到了“文革”期間,總長1467米的城墻已經蕩然無存,矗立在十字街兩旁的120棵古槐也未能幸免,兩座石獅子在“文革”中也被村民以“叫它永世不得翻身”為由深埋地下。幸運的是,1993年村里開挖自來水溝時,兩尊石獅重見天日。
今天的渤海所,雖然看不到金戈鐵馬和古城風韻,但留在人們心里的文化積淀依然厚重。昔日的東城墻基、南城墻基均已變成寬廣的柏油馬路和村中主街,而西城墻基和北城墻基則成為了民居的宅基。
昔日的軍事衙署則變成了供銷社,十字街那一塊塊被人踩出年輪的石條也因街道硬化長眠于地下,那些飽經滄桑、守衛街頭數百年的古槐也已被現代的龍爪槐所代替。
今天,人們唯一可以看到的,是那些為數不多、散落于民居宅基之中的昔日城墻基石,以及那些現存于村部西院的守衙石獅和10塊記載古城歷史的石碑。村里的老人說,這古城要是保存到現在就好了;年輕人也希望能恢復古城搞旅游。
比如,村民任秀山就有一個“復古夢”,他不是要“夢回大唐”,而是忙著在明代以來500年的時光兩端奔波。任秀山曾花了一萬元,請人將古今兩幅村貌圖制作成三維立體畫。 眼下渤海所的村民仍以務農及種植板栗樹為主要收入來源。任秀山希望,借著依傍慕田峪長城的地理優勢,重建渤海所古村,發展旅游,將會使渤海所重新走進世人的視野。
秋風初起,新板栗飄香
又是一年秋天到,一場綿綿秋雨過后,渤海所村的清晨讓人賞心悅目??諝庵袕浡还汕逍?,以及今年的“新板栗”上市的味道?!安澈3恰钡呐茦亲屵@個村莊有幾分古韻,在牌樓里里外外忙碌著收板栗的人們。
這個時候,總有一手提著大麻袋,一手握著一柄長竹竿的大爺從“渤海城”的牌樓前經過,他們正要去山上自家的板栗林里采摘成熟的栗子,長竹竿就是用來敲打樹枝的,帶著“栗撲棱”的成熟栗子會在敲打下紛紛掉落在地。也會有騎著自行車或開著三輪車的村民經過“渤海城”的牌樓,他們握著前面車把的手里,照例也拿著一根竹竿,車子后座可能是空空的袋子等待被盛滿,也可能是滿載而歸、被塞得鼓鼓的。
村頭收栗子的小作坊門口,擺在地面上的大磅秤上,堆著篩選好的板栗,家里的男主人看著“地磅”上顯示的公斤數,女主人則坐在“地磅”后面的桌子上數著錢,點好以后,交給來賣栗子的村民。大姐說,今年栗子的收購價格比較高,去年的收購價格低,只有三塊多一斤,今年收購價格是6塊錢一斤,栗農們都很希望今年能一直保持6塊錢的價格,以后別再降低了。在這個時節,最牽動全村人心的就是板栗。
村子里張建林、張澤林兄弟的板栗收購合作社外,放著一張用白粉筆寫著“收栗子”的小黑板兒,小黑板兒并不很醒目,但是村里的栗農都知道到這里來送貨。合作社的廠房里,機器轟鳴,給板栗大小分級的“篩分機”兩側坐滿了工人,按照個頭大小,小栗、中栗、標栗、大栗分別進入了不同顏色的口袋。
近年來,隨著懷柔區渤海鎮板栗產業發展,該鎮板栗產量居全市之首,同時還在本地形成了全北京板栗最大集散市場。但由于受多道中間板栗銷售環節影響,栗農出手的板栗到板栗最終出口價格形成了很大差價。為盡量減少板栗銷售中間環節,增加農民收入,政府扶持銷售大戶,積極促成了當地收購大戶與外商直接“對接”。
張建林指著打包好的“小栗”說,廣東市場比較喜歡這種“小栗”,這批貨正要發往廣東。而張建林手里也攥著不少來自韓國等地的“海外訂單”,讓優質板栗從家門口乘上外國客商的集裝箱,漂洋過海。張建林也有濃濃的“東北味兒”口音,說起話來聲音頗有點像潘長江。
歷史總是連接著今天,渤海所村也不例外?!伴偕茨蟿t為橘,生于淮北則為枳”。為什么這里的板栗好?為什么渤海鎮會成為如今的懷柔“板栗第一大鎮”?
懷柔區政協特邀文史委員魏明俊介紹,懷柔區地處燕山山脈南麓,種植區海拔600米以下,全年日照時數為2700-2800小時,平均溫度為9-12℃,屬溫帶大陸性氣候。境內的“微酸性”土壤,正適合板栗生長需要,而且這種土壤含有大量的硅酸,栗果吸收后,內皮臘質含量增加,炒熟后內果皮易剝離,這一特點是國內其它地區板栗種群不能比擬的。
魏明俊說,從明代開始,渤海鎮一帶,開始大規模種植板栗,因為板栗營養豐富、耐儲存、方便攜帶,所以是當時軍隊的“干糧”。當時的駐守軍隊帶著炒熟的板栗上山,可以吃很長時間,聯想到軍隊守衛長城,保衛長城以內的農耕文明,人們似乎會忽而想到“板栗”微妙的歷史功績和作用。漸漸地,板栗也成為著名的北京小吃之一。
“美景+美食”,板栗產業升級
在渤海鎮政府所在的沙峪村,有一處“明清板栗園”,如今板栗園的老板是來自渤海所村的李永軍,他同時也是北京一家板栗公司的總經理,在板栗生產加工銷售領域的從業經驗,讓他對“板栗”品牌很敏感,他從沙峪村當地農民手里流轉了100畝土地,建立了這家板栗園。
賞栗樹、吃板栗、暢游板栗園,與百年古栗樹親密“零距離”,是李永軍正在打造的“旅游風景線”。依托33棵明清板栗古樹,在近距離欣賞板栗古樹的同時,李永軍還為游客提供了古栗樹下“聽故事”,板栗園中“賞美景”、板栗驛站“品美食”的“美景+美食”特色旅游體驗活動。
李永軍說,他的公司和北京的各大旅行社合作,圍繞“板栗”,計劃推出一條旅游線路,游客可以先乘坐旅行社大巴車到板栗園進行采摘活動,然后再到渤海所村的工廠里,參觀板栗食品深加工,最后在慕田峪長城腳下的餐廳吃“板栗燜肉”。
李永軍還在高鐵上做起了懷柔板栗生意,把板栗賣進了高鐵車廂,成了高鐵列車上的特色休閑食品。李永軍說,下一步還計劃在北京鐵路局的所有列車上銷售。
李永軍還和網上的蛋糕品牌銷售平臺合作,為“栗子蛋糕”提供原料,銷售“栗子蛋糕”的平臺會注明栗子的來源地是李永軍的板栗公司,保證綠色放心。在北京、上海的白領只要在網上預訂,四個小時之內就能品嘗到美味的栗子蛋糕了。
■ 村與人
精品農業需要“精品農民”
用果園里的草蟲喂雞,讓雞糞給果園增加地力,渤海所村有一個很多政府的大領導都接見過的土生土長的農民,他和阿里巴巴的馬云是熟人,還被邀請去聽百度的李彥宏做報告,他還成為了當地發展生態循環經濟的第一人,他就是渤海所村“杏福生態園”負責人劉春明。
在劉春明的生態園內,除了大杏、李子等果樹外,還養有雞、兔,種有栗蘑。在種植園北側的林下栗蘑種植區,林下栗蘑棚里,長出的栗蘑比普通臉盆還要大。栗蘑一直是燕山板栗產區的山珍美味??蛇@種蘑菇一般每年只在7、8月份的雨季生長在一些老栗樹的根部,產量非常低,所以當地人一直把栗蘑視為蘑菇中的“珍品”。劉春明學習了人工生產栗蘑技術,研制菌種,制作菌棒,將砍掉廢棄的栗子樹樹枝做成“培養基”。
而在杏林之間,一幅傳統的農桑畫面鋪展開來,雞鳴狗吠之聲不絕于耳,肥嘟嘟的“北京油雞”散養在一片很大的區域內,區域里還專門為油雞設置了“健身器材”,油雞需要跳起來,才能夠得到玉米吃。劉春明說,這是為了培養油雞的“野性”。
劉春明介紹,他做的是“立體交叉式”格局,夏季,樹上有鮮果,地上有柴雞、蔬菜、食用菌;春秋季節有雞蛋,成熟的雜糧和中草藥。形成了以大杏為核心的“杏樹種植+中華宮廷黃雞散養”的“林禽”循環農業產業模式:雞糞用于杏樹施肥,改良土壤,提高肥力;樹下種植栗樹蘑、中草藥和蔬菜用于增加收入;剩余的中草藥秧和蔬菜葉子可做養雞飼料。實現了資源節約和效益提升。由于散養的柴雞不斷啄食地里的草蟲,大大降低了果園病蟲害發病率;而那些散養的柴雞每年又為大杏種植提供雞糞數百噸,僅此兩項每年可節省養殖飼料50%。
劉春明家油雞產的雞蛋,據說在市里賣6塊錢一個,而油雞的價格也是不菲??墒撬]有想著擴大規模,劉春明說,他希望先把現在的園子搞好,做扎實,并不想盲目擴張規模。劉春明擔心,一旦擴大規模,搞起連鎖,會使品質降低,雖然錢賺得更多了,但是卻不能真正實現自己“生態循環經濟”的理想。他記得有人說過,“精品農業,需要精品農民”,他就想做個“精品農民”。
本新聞來源于新浪,文中提到“地磅”,目前地磅在各個行業稱量得到廣泛應用,1.一臺好的地磅,能精確稱量收成結果;2.農民通過智能的數字式地磅數據統計,減少了人為清點時候的繁瑣事情,數據統計更加精確;3.地磅逐漸替代人手,轉向無人值守系統,讓服務系統更加周到,山和地磅。